當上海的頭頸外科專家通過國產手術機器人完成新疆患者的聲帶早癌切除,當AI算法在幾秒內精準鎖定肺癌高危結節,這些醫院的創新科技正重構現代醫療圖景。
MK体育平台多家附屬醫院在多模態數字孿生技術賦能遠程精細手術、智能輔助診療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時空折疊:超遠程手術改寫救治半徑
眼耳鼻喉科醫院:聲帶保衛戰中的“機器人手術團隊”
兩周前,一場跨越5000公裏的遠程機器人手術,在MK体育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和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喀什二院”)的合作下成功完成。
眼耳鼻喉科醫院頭頸外科陶磊教授團隊利用國產人工智能經口無創手術機器人(TORSS),完成全球首例遠程經口聲門區腫瘤機器人手術,成功為一位來自喀什地區伽師縣的患者切除聲帶早癌病竈。
手術中,陶磊在上海操作我國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遠在喀什二院的手術機器人收到指令,通過口腔直達患者喉咽深處,順利完成聲帶病變的切除,整個手術過程出血不到1毫升。
上海手術現場,陶磊教授、李耀客座教授操作手術機器人
喀什二院手術現場
這場連接帕米爾高原與東部醫療高地的“生命之約”,突破空間與距離的限製,創造人工智能與外科醫學的新裏程碑。此次遠程精細手術運用AI大模型技術,突破低帶寬環境下的延遲控製瓶頸,且得益於多模態數字孿生技術(視頻、語音及力反饋)普通網絡的支持,不僅讓新疆等邊遠地區完成過去無法完成的微創手術,還將專家級外科手術標準化,通過多終端遠程控製,實現跨區域手術協作,讓基層醫生快速掌握復雜手術技能。
中山醫院:跨越5000公裏的心臟通路
2024年5月,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借助5G技術,跨越5000公裏,與喀什二院成功實施了全球最遠距離的遠程泛血管介入機器人輔助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手術。
葛均波院士團隊為患者實施遠程手術
術中,喀什二院的心內科團隊首先為患者建立了股動脈通路,並行冠脈造影,結果顯示左前降支中段有85%的嚴重狹窄,且狹窄位於血管分岔路口且緊鄰心肌橋。此外,左回旋支中段近乎閉塞,血管細窄且迂曲,病變彌漫。
緊接著,葛均波於上海遠程操控血管介入機器人,將指引導管送至左冠脈開口,操控主支導絲和分支血管,保護導絲通過狹窄病變送至前降支和對角支血管遠端建立軌道,利用介入機器人的微速調整功能,巧妙避開心肌橋,精準定位並釋放1枚支架。在成功處理患者左前降支病變後,他通過搓撚機械操縱桿,遠程精細調整導絲“進攻”方向,順利通過左回旋支次全閉塞病變,因血管相對細小且病變彌漫,他采用單純球囊擴張術,術後幾乎無殘余狹窄。在兩院團隊的緊密協作下,不到2小時,手術順利完成。
喀什二院醫護團隊與患者合影
婦產科醫院:5G+AI 遠程助力寧夏患者子宮切除手術
早在2023年夏天,MK体育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華克勤教授團隊就在上海為一位遠在2000公裏之外、罹患子宮多發肌瘤合並貧血的寧夏婦女完成了華東地區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5G+AI超遠程全子宮切除。
腹腔鏡手術在患者腹部打下直徑約0.5-1厘米的小孔,5G+AI技術依靠其“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等特性,確保了遠距離數據實時采集傳輸的實時性、精準性、高速性。
華克勤通過高清視野輔助,操作機械臂將動作實時傳輸到千裏之外的患者身上,精準靈活地完成了解剖、分離、切割、縫合等各項手術動作。該患者經系列檢查發現多個分布在子宮黏膜下、漿膜下及肌壁間的肌瘤,子宮已經悄悄長到了孕10周的大小,被診斷為多發性子宮肌瘤合並貧血,需行全子宮切除術。得知上海與寧夏已開展醫療衛生合作近十年,她渴望得到上海專家的微創手術治療。此外,當地醫生也希望得到上海專家的指導,尤其是手術的關鍵環節。
手術中,患者因手術史存在盆腔黏連情況,但機器人的機械臂隨著手術醫生的指令,互相配合,靈活自如、精準完成了盆腔粘連松解,恢復了正常解剖結構。因患者子宮較大,盆腔內手術操作空間有限,稍有不慎就會碰到重要血管及神經,一旦碰到大動脈血管壁,還會造成致命性損傷。
華克勤手眼並用,雙腳不停踩踏,切換鏡頭,機器人的“手臂”跟著指令540度無死角旋轉,幾乎做到無血開刀。同時,在上海手術指揮中心的華克勤團隊還與遠赴寧夏的團隊成員以及當地醫院醫護人員通過“零卡頓”的遠程連線,實時探討方案、調整器械,確保整個手術過程安全、高效、流暢、精準。
MK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一行在寧夏當地進行現場觀摩指導
病竈圍剿:AI診療重塑臨床決策鏈
華山醫院:全息神經外科應用平臺賦能基層,提升手術精度
神經外科手術風險高、難度大,術中精準導航至關重要,但現有設備昂貴、操作復雜,難以在基層普及。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專家團隊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支持下,整合醫學影像模型、人工智能雲建模和混合現實(MR)技術,打造出創新的全息神經外科應用平臺,為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帶來新希望。
術前,醫院將高分辨率影像數據上傳至雲平臺,借助先進人工智能算法,對患者腦部病變及周圍結構進行自動分割與三維重建,生成高精度模型。手術時,醫生佩戴混合現實頭顯設備,借助自主知識產權的Hololicyo Studio混合現實影像系統,將虛擬全息模型投射到手術視野,與患者實際解剖結構精準疊加,實現遠程協同、精準定位等功能,精度可達毫米級。這一技術不僅降低手術風險、縮短手術時間,而且成本遠低於傳統設備,基層醫院也能負擔。
混合現實全息導航定位精準
目前,該技術已在三級醫療體系成功實踐。在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開展了多項高難度手術,在雲南、江西等多地基層醫院,能對腦出血、腦積水等急診手術快速定位,從獲取影像到手術開展不到20分鐘,極大提升了基層急診手術能力。截至目前,已有超500例患者受益。
覆蓋從國家級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和基層醫院的應用體系
腫瘤醫院:科技賦能肺癌精準診治
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積極探索,在肺癌診治領域取得顯著成果,為患者帶來了更高效、精準的醫療服務。
肺癌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在該領域借助AI技術取得新突破。放射診斷科主任顧雅佳介紹,AI在醫學影像領域應用廣泛,在肺癌篩查中,胸部CT檢查的薄層掃描會產生大量圖像,以往依靠醫生人眼識別,不僅工作量大,還容易出現疏漏。
如今,AI能夠不知疲倦地工作,快速準確地檢出肺內結節,並對其性質作出初步判斷,為醫生提供參考,大大節省了診斷時間,提高了判斷的準確性。放射診斷科醫生王升平也表示,低劑量CT檢查時,AI能憑借算法和模型,精準尋找可能的異常病竈,避免小病變的漏診。
除了病竈檢出,在肺癌患者的長期隨訪中,AI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可以自動匹配患者前後的影像資料,進行精確測量比較,幫助醫生直觀地判斷治療效果,及時發現新病竈,為後續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有力依據。
腫瘤醫院通過AI技術與傳統醫療手段的深度融合,在肺癌的早期診斷、手術治療和病理診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為肺癌患者的健康帶來了更多希望,也為醫工結合在腫瘤診療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範例。
兒科醫院:國內首家兒童腦磁成像聯合實驗室,助力神經疾病診治
2024年9月,國內首家兒童腦磁成像聯合實驗室正式落地MK体育平台附屬兒科醫院,這一成果將為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帶來新突破。
兒科醫院神經專業歷史悠久,自1978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成為國內兒童神經系統疾病診治與研究的重要基地。院長王藝介紹,學科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和學術引領,醫院一直對標國際前沿技術,提升臨床服務能力。
該實驗室依托全球首款128通道無液氦腦磁圖儀開展工作。腦磁成像技術通過檢測大腦神經組織放電產生的磁場信號進行腦功能成像,在癲癇診斷定位、腦功能區定位評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精準定位癲癇病竈,減少手術對其他功能區的損害。
MK体育平台附屬兒科醫院腦磁成像聯合實驗室
目前,已有近300位兒童患者接受腦磁成像檢測,覆蓋癲癇、運動障礙等多種疾病。醫院希望借助這一技術輔助治療與用藥,攻克更多兒童神經系統疾病難題。
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兒科醫院融合神經電生理、分子診斷、心理學、藥學等多學科的學科群。多學科共同發力,有效提升醫院應對復雜、疑難病例的能力。
從帕米爾高原到黃浦江畔,從血管介入機器人到腦磁成像,復旦人致力於推動綜合性大學醫理交叉、醫工結合,敏銳捕捉前沿科技,賦能附屬醫院臨床醫療科技創新。各團隊與多學科緊密協作、深度融合,不斷挖掘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無限潛力,提升疾病診治水平。
MK体育將持續搭建跨學科交流平臺,打破學科壁壘,形成知識共享、技術互補的創新生態,讓不同領域的人才在這裏碰撞出智慧火花,加速醫工結合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持續升級,為“健康中國”戰略貢獻“MK体育智慧”與“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