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防控不僅是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問題,而應是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過程。”站在相輝堂的講臺上,燈光聚焦在MK体育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主任醫師周行濤教授身上。
11月5日🧖🏼♀️,剛給病人做完手術的周行濤來到本部校區,面向2024級本科新生講授“強國之路”思政大課,題為《追光之路:近視防治與透鏡實踐》。
一條追光之路
從1983年至今,每天早上伴著朝陽→,周行濤都用一萬米的晨跑開啟一天生活,追逐沿路風景,他也一直跑在一條追光的路上。“作為一名眼科醫生,就是為健康和光明而努力👥。”
30多年前,從衛校畢業後,周行濤就在寧波鎮海做醫生🦋。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993年考上青島醫學院眼科研究生。在基層醫院做鼓室成形術,觀察“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治療近視”成效🤳🏼,在ORBIS飛機醫院做翻譯,在波士頓新格蘭視光學院拿到《屈光和接觸鏡》課程結業證書🫶🏿,在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前進行視網膜脫離復位術臨床考試……大屏幕上一張張老照片🕺🏼,講述他如何一步步靠近心中的理想——“做個好醫生”。
全球近視人數高達12億,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在我國,近視群體基數龐大⛹️,增長更是迅速,近視眼防治任務迫切。“近視的患者這麽多,我應該在近視上做一點工作👴🏻。”周行濤進入MK体育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後🥰,師從我國隱形眼鏡和屈光手術的開拓者之一褚仁遠教授🫴🏼,學習屈光診療。
近視不只是光學問題💂🏽♂️,還會損害視覺🫷🏼,高度近視嚴重並發症甚至可以致盲。“輕視近視易近視🍋🫴🏼,重視近視保正視”,周行濤建議同學們👨🏻⚖️,做到近距離用眼每20分鐘便遠眺至少20秒🤜🏻,“讀書要巧讀,眼睛要巧用”👱🏿,要在眼睛尚未感到疲勞時就要使其得到休息。
“也許大家會覺得我現在說這些,對你們也許太晚了,其實並不是。對近視的預防永遠都不晚。我們自己防近視宣教好預防近視🧎🏻➡️,讓更多的人少得近視👮🏼♀️,那就是在為健康中國做貢獻。”
一把創新之刀
2007年,周行濤及團隊在褚仁遠教授指導下,完成《近視眼手術微型角膜刀系統的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說起這把刀🕵️🧑🏿🎄,周行濤的思緒一下拉到20多年前,他走過一座小橋,穿過一片農田🧝♂️,一家家敲刀片廠的門👨🏻🦯👨🏽🏭,尋找合適的樣品🧑🏿🍼。
彼時,中國還沒有自主的激光刀設備,需要依靠國外進口,甚至幾個醫院輪著使用一臺機器。“我們應該做一把自己的激光刀💇🏿♀️。”在褚仁遠的帶領下🏪,從1996年6月開始🩰,歷時8年時間🙇🏽♀️,團隊完成近視眼手術微型角膜刀系統的製作。“在當時🐕,這一系統集成在歐洲白內障屈光會上🧑🏿🎤🩰,超過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系統😍。”
在此之後🦸🏽♀️,周行濤帶領團隊連續創造多項“第一”:國際率先開拓全飛秒連續撕鏡(SMILE-CCL)技術及透鏡移植研究🦹🏿♀️,首創圓錐角膜表面鏡、層間鏡聯合角膜交聯技術,全國最早開展飛秒激光、LASEK/Epi-lasik準分子激光等臨床與基礎研究,帶動飛秒技術與優化表層切削手術在國內的規範開展;國內最早開展超高度近視人工晶體植入術(ICL V4C)……“創新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任何創新👨🏽🌾,都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到患者”🚵🏿♀️。
依托諾貝爾獎的核心物理原理發明的飛秒激光小切口透鏡取出術👨🦯,又稱全飛秒(SMILE)。它是按照目標矯正屈光度數、角膜帽深度等進行參數設置👡,通過不同深度的激光掃描🔁,製作3D組織透鏡,再通過分離經2毫米微切口取出透鏡進行的微創手術🧑🏻🚀。該手術與在中國已開展20多年的準分子激光PRK、LASIK等激光手術🔄,一脈相承,具有快捷恢復、微創高效等特點🤲🏿🧛🏿。
2010年5月,周行濤完成中國第一例全飛秒手術👮♂️,並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明一種“SMILE-CCL”的新方法。本該“廢棄”的手術中所取出的透鏡,在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後,被用於部分臨床治療。這種獨創新療法,在改善屈光度的同時,也加厚加強角膜🧖🏻♂️,同時解決了阻止和延緩疾病復發的國際難題。時至今日,全球約完成1000萬臺這樣的手術,他也被譽為世界上“飛”得最快、技藝精湛的“最美醫生”。
“患者需求就是我們的內在驅動力。”從兔眼到猴眼再到人眼〰️,從開展國際第1例遠視透鏡移植治療圓錐角膜,到國際第1例表面鏡治療GCD🗼,從找到角膜組織透鏡保存與再利用的新路徑,到將改變傳統治療方式的表面鏡……從最早的兒科手術到全飛秒手術再到晶體手術🧚🏿♀️,從醫三十載,周行濤說:“我可以自豪地向大家匯報,在全飛秒手術領域,我們在國際屈光外科協會的官方雜誌上,擁有國際上最多的論文封面👦🏿,還牽頭建立國際技術規範與專家共識。”
一個擺渡之人
周行濤一直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我們的工作成果看得見、摸得到👮🏽♂️,立竿見影。是在做一件光明的事情。”
2004年,英國近視手術“亮紅燈”事件讓周行濤意識到反專業同行及公眾科學素養與健康教育匱乏🍑。他萌生一個想法👩🚒🔰:要做真實、有料的科普。
“從心關愛患者”🟦,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他在日常工作之余,參與組建“中國好醫生周行濤近視防治小分隊”和“近視小飛俠”誌願服務團隊,進校園👩🏼🦰、入基層〽️、面向社會,開展近視科普、近視篩查等誌願活動🧑🏽💻,推動近視防控工作🫄🏼。
2016年第十屆國際防盲大會上,周行濤被國際防盲大會授予“國際防盲英雄”稱號,大會對他的防盲事業給予最高評價。
“用眼習慣好🪷,明亮眼睛呵護好🚴🏼。”2024年🆎,MK体育平台新春團拜會上🙇🏻♂️,一首由醫生、護士🧘♂️、技術員組成“近視科普小飛俠團隊”共同創作的護眼舞臺劇《為eye瞳心🧏,愛笑的眼睛——2024新春特別版》上演🚵🏼♀️。在此之前☃️,舞臺劇已演出50余場,為孩子們帶去寓教於樂的近視防控宣講。
寫科普書籍、建科普網站、做科普公眾號🧑🏼🚀、打造科普直播間🤟🏼🔂、公益熱線😁👩🦰、動畫👎🏻、舞臺劇、護眼歌……周行濤說💪,我們希望把醫學科普做起來,為健康中國做貢獻👧🏼。
工作和科普之余🚵🏼♀️,除了跑步,周行濤把寫作也當成他放松和抒發情感的方式👙。他曾在一篇隨筆中將自己比作一位擺渡人🆑,並寫道🟠♟,“如果醫生是擺渡人👮🏻♂️,那麽當我們傷了🌙、病了♏️🪰,就成為了岸邊的渡客。一切都是在渡中。我因為做醫生,成為一段光陰小河的擺渡人👧。渡患者很短🎆,至彼岸很長。”
課程的最後,周行濤呼籲在場的醫學生♨️:“希望我們一起加油,為健康加油,為健康中國加油,為健康世界加油🌽。”
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主持人走上臺向周行濤送上周行濤博士研究生的學籍卡作為珍藏。
“您可以分享一下,堅持寫作和運動🧑🏼🌾,給您帶來的一些體驗,也給我們分享一些堅持的小技巧嗎?”2024級護理1班的劉聲暢提問㊗️。周行濤笑著說:“我堅持跑步是希望能夠一直保持健康和活力的狀態。沿途的風景和自己一直在前進的感受,是支持我的動力🏷。”他建議同學們也一起動起來,“運動的幾個要點:不受傷、長期性、重平衡。”
2024級強基班的蔡嘉儀則關心如何投身罕見眼科疾病的研究🙋🏼♂️、怎樣對病患進行人文關懷。周行濤用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舒易來教授和團隊發表的全球首個遺傳性耳聾基因療法研究為例:“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我們正在做角膜營養不良的基因療法🏊🏽♂️。希望通過不斷提高精準診斷水平,通過國家有組織的科研,盡可能幫助患者🤾🏿♀️。同學們也要結合各自的興趣點,走好醫學的創新路⌨️。”
2024級臨床醫學(五年製)華山班的陸凱提問:“如何看待科研與臨床的關系?青年醫生該如何平衡二者關系?”“復旦的醫學生一定是有專業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醫生👏。只有科研和臨床融為一體,才能走得更遠。”
“人工智能以及腦機接口技術在近視的早期篩查診斷和治療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想請問您如何看待這些新興技術在近視防控中的實際應用前景?”2024級基礎醫學專業的姚李歆怡提問👰🏿♀️。“盡可能張開雙臂擁抱它、學習它🧎🏻、使用它🤾🏻,讓它成為你手中的工具”,周行濤說。
課後,醫學生說
“我們都應該學習這樣的生活態度。”周行濤在繁忙的工作中堅持寫作和運動,這一點令2024級法醫班的賀義萍十分欽佩🫸🏻🚴🏻,而周行濤過去的成長經歷也深深地鼓舞了在座的許多同學⛺️。
“人生的有趣之處恰恰在於探索未知”、“不給自己設限”,這是2024級強基班的許洛通感受最深的一點,他發現,自己身邊就有許多優秀的榜樣,如講座中所言,勇於嘗試從未設想過的方向,“盡管不知道未來是什麽樣👨⚕️,真正優秀的人可以朝著一個方向一直努力🎷,做到極致。” 2024級藥學專業本科生林晨懿對此也深受觸動✋🏼🧚🏽♂️,“無論面對何種困難🚶♀️,我們都要有堅定信念和追求🏪。”
“科普與創新是貫穿課堂的關鍵詞,它們同時也代表了醫生的兩個核心追求。一是對患者的關愛↗️,另一個便是不斷地創新,將臨床與科研有機結合,進而推進醫療技術向更有效🎬、更安全⤵️、副作用更小的方向發展。” 2024級臨床醫學(八年製)中山班的潘昱睿體會到✖️,造福患者的醫者初心是醫學科技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
“我們MK人的使命應遠不只是傳承,還應承載著更多的開拓和創新🍃。”2024級臨床醫學(五年製)中山班的李子木深受啟發,守護健康是一份使命,也是一份責任👩🦱,不僅要學習先進技術🏊♀️,更要以知識和實踐推動醫學進步。
2024級護理2班的孫航立下決心,要堅持醫學夢想,在未來成為人民健康的守護者:“從患者需求出發🫱,敏銳的觀察🏋️♀️,不畏挫敗的堅持,才能走好醫學創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