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講者、一個學長,有機會站在這個講臺上,我非常榮幸。我想從自己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成為新時代優秀醫學生。”
10月8日下午,MK体育校友、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醫學會會長鄔驚雷在相輝堂面向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法醫學、護理學、藥學等專業2024級本科新生開講“強國之路”思政大課。這也是本學期醫科大類首場思政專題大課。
擁有復旦的基因,流淌著MK的血脈
高中從復旦附中理科班畢業考入上海醫科大學(現MK体育),完成從理科生向醫學生的轉身;大學與良師益友在教學相長中走向職業起步;工作後,從醫生逐步走向管理者……回首自己的成長歷程,鄔驚雷感慨,“在學校的所學所得,讓我意識到自己是改革巨大的受益者,同時,也是上海醫學發展過程中的參與者、推動者、組織者。
大屏幕上放著兩張特殊的照片:一張是SARS期間鄔驚雷作為醫院的醫療主管處理工作,一張是參與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建設工作。從醫者到管理者,參與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治理工作,在他看來是對個人知識、團隊協作精神、科學精神的挑戰。“對我來說,在MK、在復旦的熏陶過程,都是有意義的。我擁有復旦的基因,流淌著MK的血脈。”
在生物醫藥新時代,如何成為優秀的醫學生?鄔驚雷認為,傳統的讀書多、課時多、學製長的醫學生生活以及按部就班的醫學職業發展路徑,在大發展的今天已不是唯一的模式,“未來我們的發展不僅僅是臨床醫生,更可以是醫學科學家、醫學工程師、醫學發明家和醫學管理者”。
從醫學發展歷程中尋找啟迪
醫學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科學。從醫學發展歷程說開去,鄔驚雷希望通過古今發展對照,讓同學們在走好腳下路時,一窺如何面對未來。
從文藝復興時的解剖學雛形,到十六世紀開始建立科學體系,從十七世紀顯微鏡發明和應用、十八世紀生理學/病理學發展,到十九世紀細胞病理學理論的提出,基礎醫學研究緩慢成長,臨床醫學日益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
黑死病讓人們意識到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預防醫學走進人類視野。19世紀護理學開始起步,同一時代,細菌學建立、藥理學起步。回首二十世紀前的醫學特點,鄔驚雷總結為:整體發展緩慢,對疾病認識有限、醫學理論基礎薄弱、治療手段有限……
二十世紀,三大科學發現推動醫學進步,近現代三次科技革命加速醫學發展,誕生了第一臺X光機、第一臺心電圖機,超聲波成像技術開始用於臨床診斷,並延伸出超聲造影、介入超聲、內鏡超聲等分支。
“我們當時做實習醫生時,從心音、雜音、X光下心影的大小去判斷可能的診斷。現在的實習醫生聽到雜音,往往考慮進行心臟超聲檢查。這是很大的不同”,鄔驚雷說。
磺胺藥、青黴素被發現並應用,醫療輔助裝置帶來新突破,器官移植發展成熟,介入治療蓬勃興起,微創手術逐步成為手術領域主角,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組學技術快速發展,精準醫療理念的提出,使醫學的發展已能對疾病和不同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
鄔驚雷直言:“我從1980年進入大學,從醫學生到主任醫師至今已經44年。職業發展的歷程讓我看到醫學飛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以前我實習時,做一臺直腸癌手術,是一個大手術,耗時很長。現在機器人手術,手術時間大為縮短。”
“現在我們可以把在上海各個醫院做的血糖結果合並,動態監測自己的血糖控製情況。”當信息化數智化介入醫學,與藥物研發結合、與醫療服務結合、與慢病管理結合,醫學服務也有了新圖景。
鄔驚雷表示,以公共衛生為例,二十世紀以來,我國的公共衛生工作聚焦疾病預防、健康保護、健康促進、公共安全四個方面,在國民健康領域取得矚目成效。
“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是一種人性和情感的表達。”鄔驚雷總結道,二十世紀以來,醫學發展迅速,分支領域不斷拓展,基礎研究持續深入,促進臨床發展,其他學科領域帶動作用強勁,這就需要綜合的人才教育培養土壤、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促進成長的各類資源,從而培養醫學生優秀的品德素養和寬闊的視野格局。
好的醫學生善於學習和交流,善於發現問題和思考,善於利用不同領域的優勢,善於發現自我不足,有能力,有勇氣,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MK体育為現代醫學人才成長提供沃土
現代醫學高速發展,對醫學生的品德素養、視野格局、問題意識等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MK体育能為現代醫學人才成長成才提供沃土”。
上海醫學院建立之初,檔案資料《創設上海醫科大學意見書》中強調,“醫學為民族強弱之根基,人類存亡之關鍵。”創建一所由國人自主創辦的完整西醫大學,對建立中國獨立醫學教育體系具有重大意義。1927年,MK應運而生,為中國培養自己的現代醫學人才。
雖歷經磨難,卻始終勇往直前,效力於國家和民族,抗美援朝期間,MK先後派出三批醫療隊(共154人)參加傷兵救治工作,協助創建東北軍區軍醫學校(現第一軍醫大學)。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重大災害發生後,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兒科醫院等即刻組建醫療隊奔赴救災第一線。
在MK近百年的發展史中,MK人為中國衛生健康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湧現了黃家駟、胡懋廉、錢惪、張昌紹、榮獨山等著名醫學家,在中國醫學史上創造了許多“第一”。從1955年研製國內首臺國產肺功能檢測儀、1959年國內首創真絲人造血管應用於臨床,到1972年研製全國第一臺標準平板型人工腎,鄔驚雷說,“仁愛始終、立人為國是MK的基因”。
新一代MK人從未停止創新的腳步。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顧玉東院士團隊“創建外周-中樞通路修復肢體運動障礙的重大技術突破及理論創新”項目榮膺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沈鎮宙教授、邵誌敏教授團隊在三陰性乳腺癌分型和治療等領域成果顯著。
2000年,MK体育平台和上海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MK体育平台,為醫學生創造更加優越的成長條件。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MK体育平台推進生命、物理、化學等傳統優勢學科與MK各附屬醫院優勢力量交叉融合,形成多個多學科交叉的科研機構,為醫學生提供良好發展平臺。
“新時代MK体育人才培養的理念,應把‘三維度、一基礎’作為重要內容,即以身體素質為基礎,培養醫學生的品格素養、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在紮實掌握學科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醫學生要把握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相互滲透、共同發展的關系,在專業能力之外,加強人文素養、文學修養、敘事能力和美的涵養。
北京協和醫院的郎景和院士,以對生與死、苦與痛的終極關懷寫下《一個醫生的故事》,將醫生的人道、人性娓娓道來;我國肝臟腫瘤專家、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的楊秉輝教授畫得一手精美的鋼筆畫;寧壽葆教授小提琴演奏水平極高,聞玉梅院士用病毒顆粒圖設計領帶,中山醫院心臟超聲科陳海燕醫生還設計科普漫畫,“當醫生有美的訓練,在臨床上有獨到的見解”。
“我們國家和民族要在未來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一代同學們責任重大。”在課程的最後,鄔驚雷以方誌敏在《可愛的中國》中的一段話,叮囑同學們要傳承MK体育的優秀文化和精神,服務國家、民族。
聽完這堂思政大課,現場同學提出自己的思考。護理學院2024級管惠文在現場提問:“未來,醫學與人工智能結合已經是必然趨勢,醫學生應該培養哪些素質應對這一趨勢?”
“人工智能對醫學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鄔驚雷說,“作為醫學生,更應當夯實醫學基礎,洞悉科技發展前沿,與人工智能的專業從業者進行合作,促進人工智能和醫學的結合發展”。
來自中山臨床醫學院2024級臨床醫學八年製的馬誌健提問:“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未來健康中國戰略的實踐將受到怎樣影響?”
“基因編輯技術對醫學發展起到革命性作用,未來有望在基因診斷、癌症治療、基因缺陷所致罕見病的產前介入等方面取得突破”,鄔驚雷說。
“近兩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都與RNA的生物學與生理學功能密切相關,RNA技術在醫學領域具有怎樣的應用發展前景?”基礎醫學院2024級基礎醫學(強基)專業劉枝棟對此產生好奇。鄔驚雷作答:“未來,RNA技術可能在腫瘤相關疫苗、藥物研發領域取得突破。”
相較於前沿技術,藥學院張譯支同學更加關註醫學科普領域:“目前,小縣城醫學教育宣講活動較少,MK体育平台學生誌願者如何促進醫學知識的基層科普?”鄔驚雷建議,學生誌願者可以與衛生健康組織合作,通過視頻、圖片、講座等現有醫學科普資源,利用互聯網進行線MK學科普。
課後,醫學生說
通過這堂思政大課,醫學生們得以用更開闊的視野全面地看待醫學發展的歷史,感悟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回顧歷史,我們看到了無數先輩的努力與創新”,2024級藥學專業本科生林晨懿被醫學發展的波瀾壯闊所震撼。“我們的醫學院、大學是成長的沃土,讓我明白的身為MK人的使命。新時代的醫學生要以先輩為榜樣,努力學習先進技術,緊跟醫學發展潮流,為推動醫學進步、守護人類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2024級基礎醫學(強基計劃)專業本科生許洛通從20世紀以來醫學高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感受到了生物醫藥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在未來大有可為!”
時代向醫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予了新的機遇。2024級護理學專業本科生孫航說:“現代醫學的高速發展和學科交叉需求要求我們學習不斷學習廣博的知識,積累實踐經驗;醫學從以疾病為導向到以健康為導向的轉變要求我們具有共情、關懷的敘事能力。”MK學子身上鐫刻著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情懷,克服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勇氣、寬廣的視野和格局、爭創第一的決心和行動力,“承上啟下,繼往開來,這是新時代MK學子的使命,也是我們將自身發展與強國之路緊密聯系的紐帶。”
體悟醫學發展史的廣度之余,同學們感受到了更多醫學人文的深度。“醫學生需要有靈魂”這句話深深打動了2024級臨床醫學(五年製)專業本科生李子木,醫學是一門富有人文之美的學科,“醫學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同情和照顧,而不僅僅是技術。我們不能滿足於成為一名醫術精湛的醫生,要有堅定的信仰,錘煉出卓越的職業操守,始終以健康和希望為指引,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2024級法醫學專業賀義萍則對“行醫是一門藝術而非交易”這句話感觸頗多,她認為,醫學生要以精湛的專業技能、深厚的人文關懷、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為人民福祉貢獻力量。展望未來,2024級臨床醫學(八年製)專業本科生潘昱睿表示,公共衛生事業是每一個奮鬥在醫學領域的工作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講座中談到的“可愛的中國,健康的中國”,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夢想,也是他心中矢誌不渝的追求。“深受鄔老師啟發,我更加堅定了未來的職業道路——致力於成為一名醫術精湛、心懷仁愛的醫生,以實際行動為構建更加健康、和諧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