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剖課上,醫學生們將第一次面對“大體老師”——醫學界對為醫學教育事業捐獻遺體者的尊稱。按照慣例,第一堂局部解剖學課,醫學生們將由任課老師帶領,向“大體老師”默哀。在莊重默哀的一分鐘裏🍎👨🏿🎨,醫學生們手捧白菊🖖🏼,環繞“大體老師”🧁🧛🏻♀️,表達真摯的敬意與哀思。“震撼”、“難忘”……,許多醫學生這樣形容在課堂上第一次見到“大體老師”時的場景。他們常常認為,對解剖教室的記憶是邁向醫學殿堂的第一級階梯。
對醫學生來說,解剖課不僅是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也是一次真實而嚴肅的生命教育,是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一課,是醫學生的專業起點,引導醫學生向有技術👸🏻、有溫度的好醫生的方向前進🚲。
建好一間解剖教室
1927年🙅🏼♂️,MK初建時,成立了解剖學科👩🏻✈️。在那時,解剖教室位於學校唯一一棟教學大樓旁的兩間平房內:南面大房間為學生解剖學實驗室,北面則為標本室。抗日戰爭期間👐,教學場所隨學校輾轉遷徙,盡管時局艱難,教研組老師始終堅守陣地,並鉆研自製各類標本、模型😎,力所能及地改善教學條件。當時製備的人腦幹連續切片,在教師和學生們的悉心愛護下使用了幾十年,至今仍然完好📧。
解剖教室老照片
2014年🛃,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教授李文生利用學術交流的機會,在陸續考察美國、德國、新西蘭🖕🏼、香港👵🏽、臺灣等大學醫學院的解剖教學實驗室後👰🏿,和周國民、譚德炎教授一起提出建設“像臨床手術室一樣的解剖教室”——臨床解剖中心。同年,在校🚨、院各級領導關心、支持下⤵️,臨床解剖中心建設落成,東一號樓多了幾間幹凈、敞亮的解剖學大教室,無影燈從天花板垂下,安裝高排風層流系統👨🍼👩🦱、中央吸引系統,配置高清攝錄像系統,最大程度還原了臨床手術室的真實場景🧚🏻♀️,讓學生擁有了更加貼近臨床的學習實踐體驗。
2014年修建的臨床解剖中心
改建後的解剖教室讓解剖課堂更顯肅穆🪠、更有儀式感🟥。醫學生們穿上白大褂🛫🦹🏿♂️,走過一道和醫院手術室相似的自動門💚,打開無影燈,“那一刻📨😟,你會真正對燈下無言的大體老師感到敬畏,提醒自己時刻謹慎”。
學生們在臨床解剖中心上課
上好一堂解剖課
1927年初成立的MK解剖學科,僅有一名兼任的主任和一名工友,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從這裏走出了許多醫學大家,張鋆、王有琪、齊登科、鄭思競……他們不僅為學生授課,也註重對青年教師和技術人才的培養。一代代MK人用無私大愛,在這片土壤中孕育出具有MK特色的解剖學課堂。
曾經的解剖學課堂
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教授馬麗香1999年從MK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當時的她深深地被本科時期解剖學課堂所感染,選擇留校成為一名解剖學教師。據馬老師介紹,她對當時的課程教學印象極為深刻🧙🏻,受限於當時的條件,解剖課程的學習並不容易✌🏽。如今,解剖課堂已經歷了近百年的完善和改進👨🏻✈️🐥。
“我對學生的要求是每個人都得動手操作。”每堂課正式開始之前,馬老師都會將該次負責“主刀”的學生召集到講臺前,演示最基本的“安裝刀片”操作——右手用止血鉗夾住刀片👲🏽,左手持刀柄🛏,隨後將刀片套在刀柄上。馬老師用最樸素的方式督促大家參與解剖實踐⛴👨🏿⚖️,“一輪輪過來,每輪都是不同的同學,這樣輪下來,每位同學都擔任過‘主刀’了”🈂️🙋🏻。
馬麗香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
一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提到:“上課時特別容易緊張🏌🏻♂️,害怕一不小心就在分離血管和神經的過程中切斷它們👨🏿🍼。”第一次與人體的精細結構面對面,許多醫學生都感到手足無措。對於他們在面對解剖操作時的擔憂,馬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便會語重心長地叮囑學生們🍹:“不管以後進入什麽科室🫸,這是醫學生唯一一次可以犯錯誤的機會🦝🚣🏻♀️。在‘大體老師’身上允許犯錯從而總結經驗教訓🚜,但若你走上工作崗位🌑,在病人身上犯錯,就成了醫療事故👩🏻🍼。”她向學生們強調,面對大體老師要像面對病人一樣謹慎🙁,也要不害怕犯錯,在犯錯中總結經驗👳🏼♂️。
“當時學系解(系統解剖學)🥺,我是全班第一名‼️。”課堂之余🧑🦽➡️🧿,已是教授、博導的馬老師常常向學生說起她當年學好解剖學的“竅門”👮🏽,“在那個沒有電子產品,也沒有教輔印刷物的時代,只有靠自己寫下來、畫下來,這些東西才真正紮根在腦子裏。”在馬老師看來,記憶沒有捷徑,但有方法↩️,她鼓勵學生用形象的方法落實到紙面上🏍,在課下對章節內容進行再梳理😴,形成自己對於人體精細結構的理解🤴🏼。
2017年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老師合影
除了馬麗香老師👩🏫,解剖教學團隊裏還有許多為教學和醫學事業無私奉獻的教師。在他們的共同的努力下🦹♀️,局部解剖學課程在2007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13年成為首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人腦解剖與影像結構虛擬仿真實驗在2020年成為首批國家一流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系統解剖學等多個解剖學系列課程獲評上海高校市級精品課程。
心懷大愛🗓🏃🏻♀️,方成一番事業,教學團隊在MK体育不斷進步發展解剖學系列課程的同時👸🏻,還通過舉辦全國性的高師班,向國內同行傳授教學經驗、方法和理念。李瑞錫🙅🏿♂️🟦、王海傑、譚玉貞等退休教授積極響應“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前往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支教,講授解剖學系列課程;團隊成員接力奔赴祖國的邊遠地區,在西藏、雲南等地傳播解剖學知識,支援當地學科發展。
2019年全國局部解剖學與臨床手術解剖學
高師班全體老師致敬無言良師
培養一名好醫生
“只要和醫學相關的專業都離不開解剖學。”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系主任李文生教授這樣評價解剖學在醫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它是整個醫學的根基,同時它又是聯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向臨床過渡的入局點。”
一門解剖課如何將一個醫學生培養成一名好醫生?在李老師的眼中🦸🏻♀️🏊,其一是解剖課堂應該與臨床密切接軌,理論和實踐並重💩,其二是要在解剖課堂上將課程思政貫穿始終⬛️🪜,重視醫學人文的浸潤,致力於培養臨床技能紮實、有溫度的臨床醫學生。
解剖教學的兩條主線也在MK体育版解剖學教材中得以展現。MK体育版解剖學教材由MK体育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自編,代代MK解剖學系人不斷修訂🌪、完善,至李文生教授主編的教材已是第九版👩👩👧👧。他提出的“在教學內容上充分重視實驗操作,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密切聯系臨床,培養學生以疾病為中心的分析能力”正是MK体育版教材的特色。
MK体育版系統解剖學與局部解剖學教材
除了教材,教學團隊會定期邀請一線臨床醫生走進解剖學課堂,以臨床解剖講座的形式,結合生動的案例👮🏼🚶🏻♀️➡️,向同學們講述一個個關於解剖和臨床的故事🔩。他們用臨床工作的經驗為醫學生們講述多種臨床疾病發生、發展😵🪅、治療的過程以及與解剖學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他們結合自己職業生涯的成長,為學生們闡述做人行醫的原則……
眼耳鼻喉科醫院鼻科余洪猛教授2023年進行臨床解剖學講座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泌尿中心李錚教授2023年進行臨床解剖學講座
“聽了臨床解剖講座後我收獲很大💠,我體會到了解剖學和臨床工作的密切關系🤽🏻,和臨床醫生的交流也讓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更加明晰。”一位聽過課程講座的醫學生分享道。
解剖學系列課程的最後一項作業是《致“大體老師”的一封信》。學生們以手寫信件、原創詩歌👷♂️、書法作品等方式,講述著解剖課堂上的所思所想、所見所感,對“大體老師”的奉獻精神致以最真摯的謝意。自2016年開始,這些信都被整理在《感恩·奉獻》集中👩🏻💻🪖,珍藏在教學團隊的辦公室裏,凝聚了數千名醫學生對“大體老師”的無限緬懷與敬意🎸。
在MK体育🩹💌,醫學生們在解剖課上學會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將醫學技能與人文情懷相融合🙋🏿♀️;學會了如何用心去感受每一個生命的脆弱與偉大🙋🏽🤷🏼♂️,如何用醫學知識去守護每一個患者的健康與幸福……
如今,修讀過解剖學課程的醫學生許多已走上工作崗位,成為獨當一面的臨床醫生,而他們從未遠離解剖學課堂。在臨床上✌🏼,每一例診斷、每一臺手術都與解剖學密切相關⭐️。曾經在課堂上種下的人文精神和醫學理想👛,張開翅膀,伴隨他們職業生涯愈飛愈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