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質生產力是黨的創新理論又一次豐富發展。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團組,三次談及“新質生產力”,進一步闡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
《文匯報》今日整版刊登中國科學院院士,MK体育平台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專訪《建設創新型大學,為新質生產力持續升級提供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是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全力加速源頭創新突破。
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結合點,高校該如何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助力?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MK体育平台校長金力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直言,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對傳統生產力一次性的轉變,解決的也不僅是當下問題,而是要通過不斷創新,實現生產力的先進質態在未來發展中不斷進化、持續地催生新質生產力。
“我們要堅定不移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要核心競爭力。”在金力看來,對高校而言,當務之急是要聚焦重點領域全面深化高風險、高價值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加快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要全力優化開放創新生態,通過科研範式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升級提供支撐。其中,高水平基礎研究型大學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更應該以創新型高校為目標,通過內部體製機製變革構建新型生產關系,激活人才的創新動力。
資源跟著人才走
讓交叉融合成為發展潮流和活力源泉
文匯報:新質生產力已展示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學能起到什麽作用?
金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等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因此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依托於科技創新的先進生產力,產業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最終落腳點。
催生或者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是針對當下的傳統生產力實現一次“升級”就能完成任務了,而是要解決人類未來持續發展的問題。打個比方,我們現在的新質生產力,過10年之後,也許就不再是那時的新質生產力了。但現在的新質生產力以及隨之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要在10年或者更長時間後,繼續催生彼時的新質生產力。也就是說,我們要催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應該是讓生產力具有動態的、不斷“進化”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具備不斷產生“新質生產力”的能力。
在厘清這些基本邏輯後,高校的使命也就顯得非常清晰,那就是創新、不斷創新。對高校來說,有兩方面工作尤為重要,一是要持續推動創新,二是要用創新去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實現這些目標,高校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使自身具備不斷創新的能力。
就復旦而言,10年前我們就思考過,學校發展目標應該是創新型大學,而不僅僅是研究型大學。創新型大學必須成為基礎研究的全球高地、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同時具有推動不斷創新的能力。
所以,復旦的定位很清晰,那就是把基礎研究作為核心任務,努力達到世界頂尖,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這也意味著學校要在發展架構設計、資源集聚投入等方面強化基礎研究,解決創新策源的持續性能力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發展新工科和成果轉化能力,催生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文匯報:大學要進一步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當前亟需重視的問題是什麽?
金力:最關鍵的是人才。沒有好的人才,科技做不好,教育也做不好。高校不僅要激發科研人員從事創新創造、服務創新的活力,還要不斷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培養投身創新的學生,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人才基礎。這也是為什麽教育、科技、人才要一體化推進,在我看來,核心是人才,高校是結合點。
人才隊伍建設的製度核心是評價。過去兩年,MK体育平台廢止了一批與績效直接相關的考核製度,其中不少是昔日為解決一時問題而設立的臨時方案,且與“帽子”的關系比較密切。目前,學校已重新出臺近20項人事製度。讓人才評價抓住人才發展這一關鍵環節,讓人才跟著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走、讓資源跟著人才走,大學要根據人才配置資源,把自主權放給院系。
另一方面,學科建設是現代大學發展的永恒主題。推動持續創新,就必須推動學科的交叉融合。現代大學的體量和規模都比較大,老師們忙於科研、教學等日常工作,往往缺少充分的交流討論和互相激發,而後者正是促進學科不斷交叉、融合的條件。
從復旦的情況看,我們已經初步走出自己的融合創新之路,讓交叉融合成為發展潮流和活力源泉。近年來,學校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趨勢,構建了一批實體運行科研平臺,為實質性推動人文、社科、理科、工科、醫科交叉提供保障。這些新型研發機構覆蓋的學科領域十分廣泛,以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核心,聚集不同學科力量,打破原先學科隔閡造成的心理隔閡。全校目前一共有30多個院系,但已建了50多個實體運行研究院,今年,我們還會再建一批。近年,學校大量的成果,都來自這些研究院的團隊。
引爆AI4S範式變革
打造科學智能“發動機”的核心引擎
文匯報:您曾經指出,建設創新型大學不能“小院高墻”,也不能“攤大餅”。當前,不少高校以及市級層面都新建了不少實體的新型研究機構。在創新力量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如何避免“膨脹性改革、通脹式創新”?
金力:建設創新型大學,本質是提升創新效能的內涵式發展,要全力讓生產關系適應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以首創引領改革、激勵保障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與製度創新“雙輪驅動”。在此背景下,高校新建學院、新設學科,要遵循整體發展規劃——既要把準國家需要和學科前沿、對準地方和產業實際需求,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稟賦和優勢,並同步加強學科的優化調整。
在這個過程中,確實要避免出現“膨脹性改革、通脹式創新”的現象。就高校治理層面而言,就是要處理好增量與存量、內涵與外延的關系。若高校只有外延式的發展,即意味著把存量“扔掉”不管,不斷“另起爐竈”。這種做法有點像“熊瞎子掰棒子”,投資效率並不高。
當前,MK体育平台正全力推進一場以系統集成、提能增效、先立後破為核心的內部治理改革,合力解決裉節問題。我們的新設學院、學科遵循“多規合一、系統集成”,統籌好規模與效能的關系,用有限單元解決多重任務。
同時,大學要通過構建科學規範的管理體系,確立嚴謹的準入、準出標準,強化跟蹤評估機製。
對於已設立的機構,要牽住評價改革“牛鼻子”,建立合理的流動與退出機製。舉個例子,學校即將關閉一個實體科研機構。20年前,這是國際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但當時我們沒有相關研究和人才,所以引入國際團隊、成立研究機構,成立之初就定位為學校創新“特區”,完全按照國際學術中心模式運行。經過20年左右的發展,這個研究機構已深度融入了醫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可以說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文匯報:去年以來,MK体育平台一直在推動AI4S(AI for Science)。您曾經談到,復旦聚焦的AI4S,是AI和科研深度融合的新興形態。構建AI4S的良好學術生態,關鍵點是什麽?
金力:AI4S作為一種將“AI”和“科研”深度融合的新興科研形態,是推動科學研究範式變革、提升創新策源能級的利器,對加速基礎研究湧現重大突破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是MK体育平台孕育培植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之一。現在我們不僅有AI4S,還有AI4SS,即AI for Social Science。
從科技史來看,基礎學科的發展是一個長期進程。科學發展至今,各學科都積累了海量科學數據。AI的出現和發展,可以幫助我們在大量數據裏發現兩個或者多個貌似無關現象之間可能的相關性,從而快速發現並提出許多好的科學問題,顛覆傳統的研究範式,大大加快科學發展的進程。
在這裏,我借用“種子”和“果實”的關系來闡釋。種子指的是好問題,果實則代表好成果。AI4S就是快速識別篩選種子的方式。通過AI與各學科的結合,可以進行大規模的種子篩選,找到真正有種植價值的種子,再進一步研究和培育,結出更甜美、更豐富的果實。
當前,我們要大力推動有潛力的科學領域與AI技術體系相結合,辨析各領域中AI4S驅動範式變革的路徑,聚焦數據匯聚與生成、模型構建、機理發現三個環節,逐步引爆AI4S科學範式變革,從而源源不斷產生重大科技突破。
客觀而言,要尋求AI4S在學科之間的均衡是比較“奢侈”的要求。AI4S涉及文、理、工、醫各學科,但對各學科發展的促進速度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學校內部把AI4S和AI4SS分為三個圈層:第一個是“核心圈”,能夠“玩”轉AI的頂級學科;第二個是“進階圈”,開始“玩”的學科;第三個是“培育圈”,感興趣的、正在尋找發力點的學科。現階段學校的策略是“以點帶面”,面向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物質科學、經濟金融等領域的復雜問題,挖掘目前可以開展的重要模型,並迅速集中力量、組建團隊開展研發,形成“示範點”,最終帶動全校AI4S生態建設。
總體上來看,復旦正在積極全力打造科學智能“發動機”的核心引擎,在AI與科學的交融中,將人工智能的潛力轉化為推動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
我們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框架下,去認識AI4S的重要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建立一種生態,讓科學家和學生去擁抱AI4S,讓他們能懂人工智能,學會用最好的人工智能工具,形成一種全校想用、全校能用、全校會用的科學智能生態。
大力發展新工科
培育和壯大自己的“果樹”
文匯報:您曾經談到,新工科是直接孕育培植新質生產力的交叉學科,MK体育平台近期成立了多個新工科學院,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嗎?
金力:如果說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那麽新工科就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量。
這裏要強調的是,新工科不是對傳統工科的簡單改造,而是全新的學科專業形態,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的演進方向,體現了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為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復旦的定位是建設成為原始創新能力頂尖、創新驅動能力強勁的世界一流大學,但是基礎研究並不直接催生新質生產力,其間必須有個面向國家社會需求的轉化,而新工科的意義在於能夠“頂天立地”,融通基礎與應用。
新工科的底座是基礎學科。再用“果樹”來作個比喻闡釋,如果說新質生產力是果實,新工科就是果樹的枝葉,基礎學科就是主幹和樹根。以前我們更多是把別人的果樹嫁接過來,通過傳統工程方法,調整土壤裏的營養配方、改造外部環境或者改善種植技術,從此來結出我們的果實。這個果實的類型、品質本身可能依賴於別人,將來嫁接果樹也可能會受到限製。
所以,我們必須培育和壯大自己的果樹,基於發達的根系和茁壯的主幹,長出面向前沿未來的新工科枝椏,再通過嫁接,即跨界交叉融合,就能結出各式各樣新的果實。一旦自有果樹的問題解決了,底層的邏輯打通了,後面就能孕育無限的可能性。這是發展新工科的根本考慮。
所以,新工科的不斷創新一定根植於基礎學科,要讓基礎學科向技術延伸,推動新工科的發展,從而產生新質生產力。
而且,基礎研究的成果並不解決單一應用問題,而是解決很多應用問題。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發展互動是非線性的。比如,物理研究的理論模型和計算方法,為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量子計算等領域提供了底層的核心理論支撐。基礎研究孕育重大突破,催生變革性技術和顛覆式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基礎學科發展的深度,決定了新工科發展的高度,決定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速度。只有基礎學科的底座更強,新工科領域成果轉化的外圈出口才能衍生更多賽道,實現發展的質變與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