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作為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中流砥柱👯,不僅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堅強後盾👣,更是推動醫學進步的重要力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強大引擎,在公立醫院的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擁有87年的光輝歷史,見證了中國醫學的蓬勃發展。作為設立於上海🚴🏼♂️、為國人而設👬👩🏻🦽➡️、由中國人自己創建管理的第一家大型綜合性醫院,中山醫院在中國醫學史上創下了許多“第一”,創新的傳承在醫院發展中不斷發揚光大。2022年11月,中山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正式啟動👆🏼🔏,這是全國首個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6️⃣👑。作為“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以及上海市重大工程🌯,該項目無疑為中山醫院的發展註入了新動力。
面對全新的時代使命🧙🏻,中山醫院如何在國家醫學中心建設中探索出一條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如何用高新尖的醫學技術滿足臨床診療的需求,為更多生命帶來希望𓀛?如何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以及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共同推動中國醫學事業的進步?
破解這一系列命題👨🏻🎨,創新是關鍵。中山醫院以其獨特的“變”與“恒”𓀚,書寫了一份關於創新的中山答卷。
變🤶🏻:“五力齊發”提升創新能級
恒:“四個聚焦”勇立科技潮頭
多年來,中山醫院始終堅持創新的傳承👫,構建了“四個聚焦”的科技創新體系——通過聚焦整合科技資源配置、聚焦臨床需求問題導向、聚焦復合型人才培養🧑🏿🌾、聚焦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提升醫院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隨著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啟動,中山醫院進一步提出四大創新模式,即通過高質量創新、源頭創新、政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瞄準解決“卡脖子”和“臨門一腳”難題,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的“孵化器”和“試驗田”,探索推進“中國特色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政策和生物醫藥“研究型人才💝、創新型人才、轉化型人才、運營管理開拓型人才”培養體系🛀🏽。
為此,中山醫院出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2023年12月,為加快產醫融合步伐,醫院還探索製定了推進科研成果創新轉化的“中山科創十條”。
在醫◻️、研、產、學、政“五力齊發”下,中山醫院的創新成果“多點開花”。十年間🕵🏻♀️,中山醫院申請專利3000余項🍞,1600余項獲得授權,370余項實現轉化,簽約金額超1.78億元。在多個權威排名中,中山醫院名列前茅:連續5年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名第三🕢,上海第一;2022年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綜合榜單全國第三;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明專利排行榜第87位,是中國唯一進入全球100強的醫院;連續多年被評為上海市醫學創新轉化(pMIT-40)綜合指數十強醫療單位🧑💼。此外👨❤️💋👨,中山醫院還被授予首批“上海市產醫融合創新基地”👸。
在心臟🙇🏼♀️、肝臟、腎臟、肺臟、消化、泛血管等多領域,中山醫院的臨床能力均處於國內頂尖、世界先進水平♕。中山醫院立足學科優勢👆🏼,瞄準診療技術、創新藥物、醫療器械🌅、醫療設備四個方向👆🏻,梳理出多項攻關項目。通過與百余家企業和平臺簽約👵🏿,持續推動高水平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研究成果轉化。眾多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不僅讓“中國第一”走向了“全球首創”,更為患者帶去了實質性的診療成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肝臟外科樊嘉教授及其團隊針對肝癌早篩早診和精準治療,研發了首個國家藥監局批準的核酸類肝癌體外診斷試劑盒,並成功應用於臨床。由此🧑🏿💻,患者只需采集0.2毫升血漿,即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隨著試劑盒的應用普及,有望促進我國肝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進一步提高。該團隊還首創了肝癌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使伴門靜脈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變為“部分可治”🧙🏻♀️,並提出我國肝癌肝移植適應症“復旦標準”。
中國科學院院士、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首款國產完全可降解冠脈支架,榮獲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CIIF大獎,已於2020年上市🤸🏻♂️,預計每年為中國醫療節省費用10億余元。該團隊自主研發的世界首款經心尖二尖瓣夾合器已獲批上市🔯📊,廣泛應用於病人,預估市值約75億元。
助力國產高精尖醫療設備研發,避免被進口零部件“卡脖子”🧙♀️,中山醫院長期與聯影醫療等國內醫療創新企業深度合作,建立了“醫-研-產-醫”創新循環體系🏊🏽♀️。2019年4月👨🦯➡️,全球首臺具有194cm軸向視野的全身PET/CT落戶中山醫院。截至目前,聯影這臺全身PET/CT在全球僅19臺👩❤️👨,分布在中外多家頂尖醫療機構➿。中山醫院還發布了該領域全球首部專家共識🗒,填補了業界空白。“中山-聯影”這一產醫融合創新模式,也成為“醫院出題、企業答題”共同解決我國醫學重大科學問題原創能力的新範本🌔。
變🧮:“中山諾貝爾”打造行業標桿
恒:“敢為人先”直擊臨床痛點
臨床診療中,90%左右的疾病是無法被徹底治愈的,諸多科學難題亟待突破。中山醫院堅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成立臨床研究管理部門👦,設立臨床研究專項基金,創立享有“中山諾貝爾”美譽的中山醫院臨床新技術應用推廣獎。
這一系列舉措促進了從臨床到科研再反哺臨床快速轉化的良性循環🐼,打造了具有中山特色的“臨床-科研-臨床”模式💁。在各學科領頭人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臨床科研團隊在國際舞臺上留下“中山身影”,發出“中國聲音”。
在肝移植領域,肝腫瘤外科周儉教授開創了新的肝臟供體來源思路——因為良性腫瘤進行手術切除的廢棄肝臟。他帶領團隊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成人廢棄肝臟-兒童部分肝移植手術”,並在此基礎上完成國際首例“活體肝+廢棄肝”雙供肝肝移植手術。這些創新解決了我國肝癌診治中供體嚴重短缺的困境😻。針對中晚期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他又在亞洲率先構建了一套適合我國肝癌患者的ALPPS手術體系,提高了中晚期肝癌的手術切除率🏵。
在糖尿病領域♜👈🏼,中山醫院內分泌科李小英教授率團隊在國際上率先采用AI系統“RLDITR”實現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個性化精準調控。這一創新成果幫助醫生實時預測最佳藥物劑量🦵,製定個性化診治方案🤾🏽♂️,有效控製血糖。該創新在醫療欠發達地區以及患者居家管理等場景中都有廣闊應用前景👨🏽🌾。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發展則生動詮釋了“臨床實踐+科研創新,超越同行並引領國際”的醫學佳話。從一個“無教授、無設備”的“十無”科室,到吸引歐美國家頭部醫院同行競相來學習🥎🙆🏼,中山內鏡的成功來自不斷的科研創新和臨床實踐。周平紅教授從工程隧道中獲得啟迪🥞,在食管黏膜和肌層之間打通了世界上最小的“隧道”。他帶領團隊發明了經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並創新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不僅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還為患者節省了醫療費用🤙🏼。這兩項新技術直接將國際指南定義的內鏡治療“禁忌症”變為“適應症”。
作為國家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醫院,中山醫院致力於打造一支高層次人才梯隊,不斷強化頂層設計。中山醫院十分重視對住院醫師及專科醫師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構建了完整的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尤其是2019年啟動的上海首個“卓越住院醫師”臨床博士後項目,目前👨🏿,該項目住院醫師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51項、揚帆計劃30人、國家博新計劃6人🎅🏻。醫院還開設了一系列臨床科研與創新能力培養課程,設立“培青”院級基金項目🙅🏼🧚🏿♀️。五年來👶🏽,共有139名在培住院醫師獲得了國自然青年項目的資助📟。
87年的奮鬥歷程🌻,中山醫院以建設國家醫學中心為目標🏥,一步步成為國內、國際標準的製定者、實踐的推廣者,始終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目前,中山醫院擁有29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以及包括國家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項目、重點學科發展(呼吸)等重大學科建設在內的多個項目。
中山醫院還成立了100個多學科團隊診療(MDT)和33個多學科臨床診療中心,持續推進“以疾病為中心”的一站式診療服務。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診療水平,也給患者帶來了更個性化🤵🏼、精準的治療方案。
變🤹♀️:“數智融合”共創未來醫院
恒♔:“以人為本”提升就醫體驗
“我發現手掌上長了一個很奇怪的黑色斑點,您能幫我看看嗎?”患者手中的一顆黑斑,成為與數字醫生對話的起點。隨著患者點擊屏幕上“錄音”按鈕,很快,回復來了。“您好🔄👐🏿,我理解您的擔心。請您把攝像頭對準這個斑點,讓我能清楚觀察。”回答患者這個問題的數字醫生👩🏼🎤,正是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整形外科顧建英教授的“孿生醫生”。
在中山醫院,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為智慧醫療構建了一個與真實世界高度一致的虛擬空間🛋,醫生能實時分析病患信息,提供個性化的醫療關懷。
推進“智慧醫療👰♀️、智慧管理🔙、智慧服務”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建設,是中山醫院探索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之一👨🏽⚖️。
2023年7月,中山醫院牽頭發布《數字孿生智慧醫院白皮書》,正是以“5G+數字孿生智慧醫療生態圈”項目建設經驗為藍本的成果。此外💚,由“1站式服務+以患者為中心和以疾病為中心的2個理念+人性化、功能化和智慧化3個定位+醫生👸、患者、院區和管理4重數字孿生”構建的“1+2+3+4”戰略模式,進一步助力實現中山醫院“十全十美”未來醫院的美好願景。
5G技術為醫療服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中山醫院通過業務協同🧏🏼♀️、數據共享🧔🏿♀️,迭代升級本部院區核心業務系統,成功實現業務數據化及多院區一體化。通過5G網絡𓀉,可實時傳輸高清醫療影像,實現遠程診療與手術指導,讓優質醫療資源不再局限於大城市的大醫院。
此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重塑了患者的就醫體驗🥲,沉浸式智慧門診、智慧住院➙、數字化手術室、輔助診療等都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中山醫院還致力於實現智慧科研、智慧教學💇🏽,用“數據+工具”支撐高質量科研,建設生物信息數據分析平臺底座,搭建臨床科研資源與服務平臺。
外科手術訓練周期長🏇🏽、成本高,血管外科打造了“VR頸動脈造影與介入系統”,手術流程規範化訓練將不再受時空限製🤦🏿♀️,更減少了設備輻射與藥劑腐蝕等可能會對人體造成的危害。聚焦醫師成長的長周期,中山醫院又將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後醫學教育、繼續醫學教育融合,構建了涵蓋完整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5+3+X+繼續教育”信息管理平臺,從管、學、考、評等各方面助力醫學教育管理水平步入快車道🎁🆕。
基於以上種種探索,中山醫院引入“數字孿生全方位”管理理念🤾🏻♀️,打造醫療健康行業的聯合創新示範。“院長駕駛艙”“多院區業務協同中心”“醫聯體數據中臺”“精細化智能化設備管理平臺”的應用,還將實現人員、樓宇、物流、後勤的精細化🦸🏼、均質化管理,確保“中山水準”在各院區的可及性。
展望未來🧑🏿🌾,中山醫院將繼續推進數字孿生智慧醫療全場景應用𓀔🫴🏿,在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面向世界💝,打造智慧醫院“新範式”。
日月其邁🦸🏿♂️,變的是與時俱進、勇攀科技高峰的路徑和載體,不變的是對科技創新的執著追求和對生命健康的堅守。中山醫院在“變”與“恒”的思辨中持續探索。當前🚶🏻,中山醫院正穩步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打造引領全國醫學領域的研發攻關中心🚼、成果轉化中心👮🏼、臨床診療中心、人才培養中心、公共衛生中心👩❤️💋👩、國際交流合作中心、中西醫協同創新中心等七大功能中心。作為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的載體,中山醫院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工程和青浦新城院區一期工程已於2023年12月同步動工,計劃於2026年底投用。
對標國際一流,中山醫院將持續探索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之路,計劃通過五年努力,把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成為臨床醫學高峰👮♀️、領軍人才培養基地和科研成果轉化高地👩🏻🏫🌽,為更多患者帶來福祉。
文章鏈接:https://dzb.whb.cn/2024-01-23/%E7%89%B918/detail-839229.html
發布於上海兩會特刊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