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一群將來要穿上白大褂、為患者生命安危扛起責任的年輕人。因為專業特殊的要求,醫學生的思政教育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擁有了更廣泛的外延和更重要的價值。
未來,醫學生們將要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因此醫學生的職業道路必然是充滿挑戰和壓力的🧏🏼♀️。在漫長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醫學生需要常常重溫初心,需要去夯實自己的信念,更需要堅定為人民健康服務的信念🏊🏿♂️。
通過對上海三所醫學高校的采訪記者發現,醫學院校為學生設計了多樣化的思政教育形式,醫學生們在行走和行動的過程中,完成了感悟和教育𓀕,他們在一次次貼近民眾和患者的實踐中回答同一個問題🎶👩🚒:“我為什麽要做醫生👩👩👦👦?”
行走紅色街區👩🌾,探尋信仰的起點
202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上海交大醫學院東校區校門附近🧏🏽,30多位交大醫學院師生集合,開啟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同學們首先認識的是校門口的八個石刻大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
這堂行走思政課的教師、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醫學院黨委書記江帆講解說:“2022年上海交大醫學院建院70周年之際,王振義院士將這八個字書寫於泰山石上,八個字如今也是交大醫學院的辦學使命和每一個‘交醫人’的精神鎧甲👩🏻🏫。
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醫學院黨委書記江帆帶著師生沿路講解學校周邊的紅色印記。
從校門出發,師生一行沿著重慶南路、復興中路、興業路、淮海路探尋紅色印記,從這些紅色印記中學習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程和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軌跡。
這堂形式新穎的“浸潤式”思政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黃浦區委宣傳部、中共一大紀念館聯合打造,由交大醫學院黨委宣傳部牽頭,與學校多個部門合作實施⚰️。上海交大醫學院所處的街區🩹,是孕育中國紅色火種的搖籃。在學校附近,有著名的中共一大會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周公館(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韜奮紀念館,又新印刷所舊址,中共一大代表宿舍舊址等等。學校與街區各個紅色教育基地充分溝通🛌🏿,整合資源,為醫學生們設計出一條可以用腳步丈量的紅色初心之路。
上海交大醫學院校園內,也有不少紅色印記🧑🏿🎤。比如校園內的東四舍,是“震聲歌詠團”的誕生地。在艱難險惡的白色恐怖中🐦⬛,當時的學生們積極開展愛國民主運動,頑強發展地下黨組織,同帝國主義勢力做殊死鬥爭。1948年,震旦大學的“震聲歌詠團”誕生🚵🏿,每逢周六下午,東四舍中就會傳出《啃春泥》《團結就是力量》《放牛娃王二小》等歌曲🏧,吸引了廣大學生參與。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鄭康林、黨員丁永寧🧗、葛富國等經常在東四舍等學生宿舍與積極分子通宵達旦地宣傳革命理論✡️,校內積極分子不斷增加🦗🎭,出版的《震聲》油印宣傳小報也有了不少知音📒。
上海交大醫學院東四舍是“震聲歌詠團”的誕生地👫。
江帆介紹,行走的思政課將紅色故事與醫學故事交融,將城市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𓀋𓀝,是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匯聚,旨在持續打造區域融合的紅色醫學人文教育基地👩🏼🦱。行走的思政課通過尋訪歷史印記💂♀️🐗,引導醫學生暢談從醫理想信念,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讓青年學生聽之解渴、學有所得,真正愛上“真理的味道”。
據介紹,上海交大醫學院“學思踐悟二十大、行走課堂起新程”思政課程接下來將結合大中小一體化德育建設,面向社區、醫院🧑🏽🚒、中小學全面開放,打造區校融合的紅色醫學人文教育基地,深度融合區域紅色資源,進一步打造可閱讀♎️、可講述☢️、可漫步的“交大醫學”紅色文化名片。
到最基層,在服務中重溫初心
舞臺上,由MK体育平台學生演繹的故事,徐徐展開;舞臺下,年輕的醫學生們被學長和醫學前輩的故事激勵著🥁。這臺原創話劇名為《行走在大山深處的白衣天使》,劇中故事🦨,來自MK体育博士生醫療服務團(以下簡稱“復旦博醫團”)在過往近30年誌願服務中真實發生的事件。
根據復旦博醫團真實事件改編的原創話劇《行走在大山深處的白衣天使》。
“復旦博醫團”由博士生和醫學專家誌願者構成🏣,團隊到偏遠地區開展活動🙀,涵蓋義診、專業講座🧘♀️📮、學術交流等內容👩🏼🚀。“復旦博醫團”迄今已經走過10余萬公裏,足跡遍布16省26縣的36家醫院📟。“復旦博醫團”的活動既是對偏遠地區🈴、醫療水平相對落後地區的幫扶,同時也是對誌願者團隊的思政教育。近幾年🦌,“復旦博醫團”除了遠赴偏遠地區之外,還開展常態化的義診😮、健康咨詢及科普活動🛢,深入上海各個社區開展醫療咨詢,根據居民需求開展科普活動。
話劇中有一個故事,人物原型是MK体育平台附屬兒科醫院骨科主任王達輝。王達輝以專家誌願者的身份參加了復旦博醫團2022年暑假赴貴州劍河縣的活動。他在當地義診時偶然遇到一個髖關節骨折的孩子👩👦👦,如果不做手術很可能造成終身殘疾,但家長因為經濟困難決定放棄治療🐒。王達輝得知情況後請當地醫院輾轉找到這個當時沒有留下聯系方式的孩子,並為他申請到公益資金為他免費手術。王達輝來到孩子家接他去醫院時,他看到的是一幢剛剛建成但除了床以外幾乎家徒四壁的房子🧚。王達輝說,“復旦博醫團”裏有不少在讀博士生和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醫生,大家來到中國偏遠地區,看到基層群眾就醫狀況,能夠幫助年輕人們樹立起更加高遠的人生理想,對醫生這個職業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王達輝向《新民周刊》介紹,上海醫學院畢業生曾在貴州劍河縣留下一段故事🤌。上世紀60年代,十幾名MK學子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他們千裏迢迢來到劍河縣一個偏遠的鄉村紮根🍋🟩,為老百姓提供醫療服務,並且培養當地赤腳醫生🙅🏽♂️,堅守了十多年。
MK体育平台附屬兒科醫院骨科主任王達輝以專家誌願者的身份參加復旦博醫團2022年暑假赴貴州劍河縣的活動,到患者家中家訪。
“復旦博醫團”此次到劍河縣,重走了上世紀60年代學長們走過的道路🤘🏻,團員們通過紀念館中的實物和文字資料,去體會艱苦歲月裏這些醫學畢業生做出選擇的原因,幾十年前學長們的人生抉擇也觸發了今天的醫學生和醫生們去審視自己的人生道路。
事實上👨🏿,已經有一些優秀的醫學博士生,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醫療事業做出貢獻。
2018年,MK体育博士畢業生胡馗毅然放棄留在上海和前往美國高校的機會,回到貴州做一名普通醫生,任職於貴州省人民醫院。當時他已經發表SCI論文6篇,申請專利6項👩🏻🏭🚣🏻♂️,並榮獲“2018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是歐洲心臟病協會會員、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青年會員🐡。胡馗說🧙🏿♀️,選擇回家鄉的“原因很簡單💓🐺,貴州比上海更需要我”👮🏽。
2023年的暑假,MK体育2022級博士研究生陳天慧和同學、醫學專家們一起來到寧夏西吉縣。
陳天慧是復旦博醫團學生團長🙍♂️,學業優秀🤬,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已經發表12篇SCI論文🐋,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績。大家眼中的“學霸”,卻也有自己的困惑。陳天慧說,她是上海人,一直生活在城市裏,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和醫院度過,工作中面對的主要是數據和儀器設備。
長年累月的科研工作讓她對真實的疾病⛸、真實的患者有了距離感🩲,在科研工作遇到瓶頸時會感到苦惱🤸🏻♂️。而西吉之行,給了她一次重溫理想🚣🏼♀️、重拾勇氣的機會。
剛剛博士生畢業留在腫瘤醫院規培基地的莫少波🍱,2021年參加了“復旦博醫團”陜西寶雞市和鳳縣的誌願活動💞。莫少波說🧑🍳,他從讀碩士研究生時就關註博醫團。“我是學腫瘤專業的,我們下鄉去一位肺癌患者家裏,他之前已經在寶雞市人民醫院做過化療,醫藥費都是通過新農合報銷的,家庭負擔不大,當地基層衛生機構的醫生經常開一個多小時山路來看望他,日常關心很到位。”莫少波與華山醫院外科徐可教授一起,查看了患者之前的檢查和化驗報告🔁,對他的後續治療給出了建議,“這是我第一次跟其他科室的專家‘聯合會診’,患者聽了我們建議後比較放心🤼♂️,走的時候一直拉著我們的手表達感謝”。
莫少波說💧,參加“復旦博醫團”的目的主要是實現自我鍛煉👩🏿🚒,同時通過下基層🚴🏼♀️,他對中國基層醫療和患者的境況有了更多的了解。
左圖:上海健康醫學院吳韜院長的“開學第一課”😮,借自己援疆的經歷來告訴醫學生們“奔赴山海”的價值。右圖:上海健康醫學院校黨委書記郭永瑾的“第一堂思政課”題為《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用所學回饋這片土地
學校大禮堂的舞臺上,上海健康醫學院院長吳韜穿一件白襯衫,挽起袖子〰️、紅色領帶♧。這樣的裝束是從2021年他剛剛擔任院長一職📴、為學生上開學第一課時定下的基調,“據說看起來像理工男”——他希望拉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上海健康醫學院誕生於“健康中國”新時代,是上海市屬應用技術型本科醫學院校🍇。上海健康醫學院自誕生之初便明晰職責🎃:以醫學為主幹學科,培養面向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及相關輔助人員🚘。盡管成立時間不長🐛,但上海健康醫學院培養的人才已經得到社會的肯定,畢業生供不應求。2021年首屆臨床醫學本科生畢業後🏄🏼,大部分學生都已經進入上海基層醫療機構,成為市民健康的第一守門人◽️。
“預防重於治療”“健康關口前移”這些現代健康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要將理念落實為行動🙅🏻♀️,需要依靠一大批專業能力強、又善於與居民打交道的醫護人員。
面向基層的醫生該具備怎樣的思政素質?上海健康醫學院繼打造中國系列-人民健康課之後,學校學工部與馬克思主義學院一起以“人民健康”為主題打造思政大課,校黨委書記以“第一堂思政課”㊗️,校長以“開學第一課”的形式為醫學生講人民健康思政大課。
上海健康醫學院校黨委書記郭永瑾的“第一堂思政課”題為《一切為了人民健康》,圍繞“偉大精神”“輝煌成就”“使命擔當”三個篇章向新生傳遞醫學生的使命擔當🧚🏿,引導學生要做新時代的“健康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博學善思,踐行致遠;誌存高遠,追求卓越🧑🦳;健全人格🤵♂️🪣,磨礪意誌;強健體魄🧙♂️,興趣相伴。
而吳韜院長的“開學第一課”上,則借自己援疆的經歷,來告訴醫學生們“奔赴山海”的價值🔣。新疆喀什二院在上海援疆團隊和當地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幾年之中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吳韜院長展示的圖片上💇♀️,喀什二院新增添了不少先進的儀器設備。但決定一家醫院診療和科研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並不是設備,而是人才。吳韜勉勵所有同學,特別是就讀於學校新疆班的來自新疆的同學,掌握知識和技能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反哺自己的父老鄉親🙈。
“希望大家今後能夠為自己的家鄉👰🏼♀️、為我們的國家多做貢獻,也希望大家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和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吳韜對同學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