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藥應用於臨床已有180年歷史。目前,全球每年外科手術已超過3億人次,但全身麻醉調控機製仍待闡明👰🏿♂️。全身麻醉與睡眠不同🙇♀️,但也存在諸多相似。全身麻醉與睡眠狀態的腦電圖特征在整體上存在不同且具有藥物特異性💯,均可呈現慢波活動、delta波振蕩等特征性變化🧑🏽⚕️,但二者均可引起意識水平降低並伴隨肢體行為、自主神經等變化。因此🗡,探索睡眠-覺醒神經環路如何參與全身麻醉的誘導和蘇醒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近年來,黃誌力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伏隔核、腹側蒼白球、背側紋狀體、下丘腦室旁核、吻內側被蓋核🧑🔧、深部中腦背側部等神經核團在睡眠-覺醒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發現促覺醒臂旁核谷氨酸能神經元、伏隔核多巴胺D1受體陽性神經元、丘腦室旁核等神經結構參與全身麻醉誘導和蘇醒調控。
結合課題組研究成果國內外研究現狀,2023年1月10日🧑🏻🦱,黃誌力和繆長虹課題組在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general anesthesia from interaction with sleep-wake state: a decade of discovery”的長篇綜述(全文共23頁+4個附表)。該文對該領域近10余年來200余篇重要研究成果進行綜述,概括分析了睡眠-覺醒神經環路如何相互作用,調控全身麻醉的誘導和蘇醒🍪。該文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全身麻醉和睡眠-覺醒機製的理解,為進一步探索睡眠-覺醒和全身麻醉交互機製提供眾多啟示。
圖一、鹵代類吸入麻醉藥全身麻醉誘導調控中,外側韁核(LHb)谷氨酸能神經元和吻內側被蓋核(RMTg)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促進麻醉誘導🤸🏿♀️🕣;伏隔核(NAc)多巴胺D1受體陽性神經元、丘腦室旁核(PVT)谷氨酸能神經元等抑製誘導🏑;而中腦腹側被蓋區(VTA)和下丘腦視前區(POA)則因神經元類型和亞區的差異👨🏽,發揮促進和抑製誘導的雙重調控作用。
圖二、丙泊酚全身麻醉蘇醒調控中,外側韁核(LHb)谷氨酸能神經元和下丘腦腹外側視前區(VLPO)抑製蘇醒🐚;臂旁核(PB)谷氨酸能神經元、基底前腦(BF)膽堿能神經元等促進蘇醒;而丘腦網狀核(TRN)則起促進和抑製蘇醒的雙重調控作用🤽🏼♀️。
MK体育平台基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院黃誌力教授與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繆長虹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山醫院麻醉科醫師包娓娓博士與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研究生姜姍為共同第一作者💪,MK体育平台基礎醫學院曲衛敏教授和MK体育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麻醉科李文獻教授為共同作者🫲。
參考文獻:
Bao WW*, Jiang S*, Qu WM, Li WX, Miao CH#, Huang ZL#. 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general anesthesia from interaction with sleep-wake state: a decade of discovery. Pharmacological Reviews,2023.doi: 10.1124/pharmrev.122.0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