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要聞

“聚源合流”

復旦醫科教學新模式彰顯活力

作者:黃文發攝影:來源:新聞中心發布時間:2016-05-26

轉眼又是一個畢業季。5月15日,“腳踏實地的科研追夢人”——藥學院李君同學♋️,當選我校2016屆本(專)科“畢業生之星”🫐。作為1名從大一開始跨學科進入化學系實驗室接受科研訓練並逐漸開展獨立研究🕸、至今已經發表10篇SCI論文、捧得2015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特等獎的“醫科生”,李君最終成為10名“畢業生之星”中的“一顆星”,既是“實至名歸”,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的學習成長之路,也是復旦醫科探索與創新醫學教學模式的一個縮影。

國務院去年頒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要:“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使之成為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並提出要“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科教協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製”。對復旦醫科而言🦺,面對國家戰略部署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醫學人才🦥,既是一種擔當,也是一種使命🦧。

據長期從事高等醫學教育研究的我校醫學教育研究所所長、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汪玲教授介紹,十余年來國內醫學院校一直探索在不同層次、不同範圍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和“以問題為中心”的醫學整合課程改革🧑🏼‍🔬。然而,隨著疾病譜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健康觀念的轉變和初級衛生保健需求的增加等,對醫學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依照國家關於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等相關意見🕺🏽,結合學校教學改革一系列實質性舉措🙆🏻‍♂️🧖🏻‍♂️,復旦醫科“聚源合流”教學新模式開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並在教學實踐中彰顯活力🥳。其主要特點就是匯聚復旦醫科(包括一些非醫學科)的綜合優勢力量🤛🏿,通過多學科、多平臺、多形式的整合和凝練,培養具有“復旦水準”、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醫學人才。


“聚源合流”之一🦊:打造醫科各學科立體交互課程

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專家共同參與編寫核心課程系列教材,並根據臨床需求建立全新的復旦醫科特色教材體系🌎。同時🧎🏻‍♂️,基礎和臨床專家共同參加醫學基礎課程的集體備課、授課,並結合臨床實際案例和國際前沿進展組織教學🫄🏻。例如,“局部解剖學”邀請臨床醫生講授部分課程🚬,“藥理學”以“學活藥理”為主線❓,密切結合臨床實踐。

參照國際醫學教育標準,構建了基於疾病的多學科整合式PBL(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課程新體系,並引領國內規模化和規範化的PBL師資培訓🍨。由不同學科的教師合作編寫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病例🙎🏽,整合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同時還涉及患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等社會人文因素😒。采取小班討論方式➞,讓學生圍繞案例進行思維、推理和分析,有效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針對如何彌合預防與臨床醫學“裂痕”這一國內外醫學教育普遍關註的問題,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的預防醫學社區實踐基地🥹,構建“教學-實訓實踐-科研服務整合”社區實訓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防治結合的新型衛生人才🏋🏽。

“護理學”整合護理學院師資和附屬醫院臨床師資,共同編寫核心課程教材🚂🧑🏽‍⚕️、模擬教學案例和床旁教學案例。同時,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融為一體,所有核心課程均有學院教師和臨床教師共同參與🤵🏿‍♀️☣️,臨床教師參與學院高仿真模擬教學的設計和組織,學院教師走進醫院與臨床教師一起實施床旁教學👩‍🔧。

由聞玉梅院士🪇👷🏼‍♀️、彭裕文教授和已故俞吾金教授於2014年共同開設的《人文與醫學》書院新生研討課,上線向國內高校推出了共享課程🩱。


“聚源合流”之二:貫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方案

基礎醫學專業實施“5+X優化整合培養方案”,在5年本科培養的前提下,再進行3至5年的碩士🦟👱🏽、博士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統籌教學資源💂🏻‍♀️,貫通本科生、研究生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打通本研課程⇢🤙,調整基礎醫學課程體系和構架,削減理論課學分🙎🏿‍♀️,增加研討型、實踐型課程的比例。實行全程導師製🧏🏻‍♂️,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依托“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強化醫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探索本研一體化臨床藥學教育,實施藥學專業“本碩博”連讀🧮,選送優秀藥學本科生赴國際一流大學交流和深造。依托附屬醫院開展實踐教學💆🏿‍♀️🤼‍♂️,構建藥學院和附屬醫院“雙導師製”,培養科學基礎寬厚、專業技能紮實☞👂🏽、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高級臨床藥學人才🙅🏼‍♂️。

此外,我校作為“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組長單位,與滬上兄弟高校一起構建了“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5+3”模式是培養體系創新✡︎,提供了理順我國臨床醫學學製學位體系的改革思路,填補了國內空白🪬👪,構建了符合國際慣例、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與規範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5+3”模式是協同機製創新🍀,促進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的建立與健全,有機結合了臨床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5+3”模式也是實踐教學創新,引領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教育改革🈷️,以培養醫生崗位勝任力為目標🐲,突出職業素養和能力素養的培育⛹️‍♀️。


“聚源合流”之三:為學生提供豐富醫學研究資源

基礎醫學院與附屬中山醫院、附屬華山醫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通過平臺共享🌕、課題合作等深入推進基礎醫學院與附屬醫院的科研合作,培育學生的基礎和臨床綜合科研素養。基礎和臨床“雙導師”指導本科生開展科創項目研究,同時基礎和臨床導師以互聘的形式參加研究生導師組,指導學生圍繞臨床問題開展科研活動。招收“基礎-臨床結合”博士研究生,培養具有良好科研思維和臨床能力的研究生。

生物醫學研究院通過與附屬腫瘤醫院🏌🏽🏄🏼、附屬兒科醫院等合作共建,在高端研究🤾‍♂️、學科交叉、成果創新等方面作努力,形成綜合性大學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交叉學科新優勢領域🔻👱🏽。通過與附屬浦東醫院、附屬閔行區中心醫院(籌)、附屬口腔醫院(籌)等合作🗯,開展臨床、預防♟、社區健康管理等研究💜。上述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多層次的整合型醫學研究資源。


“聚源合流”之四:積極探索醫改與教改深度融合

在學校與上海閔行區人民政府“共建醫教研協同型健康服務體系”合作協議框架下,復旦醫科積極探索醫改與教改的深度融合,與閔行區共建醫療“聯合體”⤴️🥦、醫教研“結合體”👱🏻‍♂️、健康服務“綜合體”。通過合作共建🛀🏿,復旦醫科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在附屬醫院、區中心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不同的衛生機構實習,有利於培養掌握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和保健等綜合衛生服務能力的新型醫學人才🚅。此外🤚👩🏽‍🦳,復旦醫科學生還可以獲得多層次的醫學研究資源👩‍🍼,從實驗室延伸到社區和大眾人群,促進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實現從理論教育到衛生實踐的應用,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轉化。

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教授表示🎧,復旦醫科將緊緊圍繞學校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思路,結合楓林校區新一輪改建的契機👨🏼‍⚖️,以不斷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不斷創新醫學教學模式👩‍❤️‍👩,培養真正具有時代特質、體現復旦標準、服務社會需要的各類醫學人才,為實現“健康中國夢”繼續奉獻復旦“醫科人”的智慧和才華。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

文化日歷

新聞分類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
MK体育专业提供:MK体育MKMK体育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MK体育欢迎您。 MK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