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歲的80後媽媽小楊(化名)在本院外科大樓的移植病房忙來忙去🚼,“丈夫在辦出院手續了,我給寶貝兒子樂樂(化名)餵點吃的。”神采奕奕的小楊怎麽看也不像是上周剛剛做過肝移植手術的“病人”😇🏃➡️,她做肝移植手術是為了捐肝拯救自己20個月大的寶寶💟。當記者問媽媽小楊怕不怕取肝手術時🤦🏼,小楊十分得意地說🪅:“不怕,感覺就和剖腹產差不多,傷口也不太疼,而且傷口很隱蔽🖥🏑,以後去沙灘度假也不用擔心。”
之所以恢復得如此神速✩,得歸功於本院院長👵🏽、肝外科樊嘉教授領銜的肝移植團隊利用目前微創外科領域最先進的“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完成了整個“活體獲取供肝”手術,同時創造了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成人-幼兒活體供肝移植手術的歷史紀錄👩✈️。
樂樂出生50天黃疸不退,在MK体育平台附屬兒科醫院檢查後確診為先天性膽道閉鎖🤽🏽,術前總膽紅素達到了140umol/L,臉色蠟黃,並且樂樂的肝臟纖維化程度已十分嚴重,還伴有肝臟先天性肥大🧑🍳,壓迫內臟🕢,醫生建議立即轉到中山醫院進行肝移植手術治療🔲。幸運的是樂樂的媽媽小楊配型成功!
樊嘉、周儉教授等肝移植團隊十多位醫生通過術前討論🥃👨🏽🎓,製定了周密的手術計劃——先用“機器人”全程輔助活體獲取供肝,再用傳統開腹手段切除寶寶的病肝🥩,植入供肝🙅🏽♀️。
2月27日上午9點👩🏽🎤,A樓55號手術室🧑🏻💻,“機器人”已準備就緒,3個器械臂和1個攝像臂將通過患者腹部的4個約1厘米的小孔進入腹腔進行操作🤴🏻。樊嘉、周儉和王曉穎三位醫生輪流上陣💇🏿♀️,坐在無菌區之外遙控“機器人”的巧手進行手術🧖🏻♂️。活體獲取供肝最難的就是將移植所需的一套動脈靜脈膽管等仔細地分離出來🤌🏻,而這些血管膽管密布於肝臟組織,絕大多數細如發絲,主刀醫生可以在控製臺的目鏡中看到三維高清的手術視野🧛🏼🪆,而且可以將圖像放大10倍以上🧛,原本細如發絲的血管放大到像圓珠筆芯粗細🧗♂️,血管的分支都看得一清二楚🏂🏼👩,使醫生可以做到精細解剖,減少患者的出血量,最大程度保證了供體安全。超聲刀每行進一厘米,就可能伴隨著手術醫生幾次幾十次用絲線作血管結紮動作,機器人的巧手可以720度旋轉更加靈活♏️,而且還可以濾過手的自然顫動🛬,動作更加穩定。通過10多個小時的精細操作👰,240克的肝臟組織終於從位於下腹部約10厘米長的“比基尼”切口中取出。
據了解,取下的肝臟約為媽媽小楊肝臟總量的20%,剩余的肝臟足夠她使用;而對體重9.9公斤的寶寶而言🐹👨❤️💋👨,大小適中的供肝也不會給寶寶帶來過重的負擔。
深夜11點🪖,寶寶樂樂已在手術臺上安然“入睡”🖕。本院樊嘉院長、肝外科周儉主任、邱雙健副主任與兒科醫院副院長鄭珊教授👅、董巋然主任、陳功醫生等組成的外科團隊對寶寶施行了“切除病肝、植入供肝”手術🕕。2月28日淩晨5點多術畢,“移植肝”即有膽汁流出👨❤️💋👨。術後第二天👉,媽媽小楊就可以下地行走,已於術後第五天康復出院。寶寶樂樂的生命體征穩定,黃疸消失🤦♂️,血總膽紅素降到正常範圍,肝功能正明顯好轉。
據樊嘉教授介紹🟧,以“機器人”為代表的微創技術正成為外科手術的一大趨勢。如按傳統的開腹手術取供肝🫸🏿,沿雙側肋緣“人”字型切口🌘,切口總長度一般達40厘米,而利用機器人🎓,手術切口長度極大縮短🧔🏿♂️,只有傳統的四分之一🧑🏽🎨,這樣不僅患者疼痛減少🏊🏻♂️🥰,恢復得更快👉🏻,而且也更美觀🧑🏼💻,患者心理上也不會那麽恐懼👩🦯。供者所承擔的風險和痛苦減少了👨💼,那就會有更多爸爸媽媽和親屬願意捐肝🎇,肝移植供體的緊張情況或許會有所緩解。
據悉👩🏼🦳,2001年至今,中山醫院共完成了肝移植1200多例,5年存活率80%🧑🏻⚖️。
3月6日🦥,樂樂已轉入兒科醫院進行進一步的康復治療,“生寶寶的時候沒有給他健康🫷🏻,這一次肝移植我要還給他健康,謝謝醫生、護士們幫我實現了這個願望!”小楊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