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傳來消息,約占所有乳腺癌近七成的“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研究獲得新突破。該院乳腺外科余科達教授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首次證實,酪胺飲食或可增敏“腔面型”乳腺癌對免疫治療的響應。這一成果有望改變免疫調節治療對該類乳腺癌療效不佳的困境🚶🏻♂️,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帶來全新認知和治療路徑。《臨床研究雜誌》(J Clin Invest)於11月14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最新研究。
這種類型乳腺腺癌免疫治療有點“冷”
作為威脅女性健康的主要“殺手”,乳腺癌其實是一個“大家族”🙇🏽,有著多種分型🍾。其中“激素受體陽性/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陰性”(即“腔面型”)乳腺癌大約占所有乳腺癌的65-70%。這類乳腺癌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和內分泌治療為主🧩,通常情況下預後較好。然而🦔,在臨床上,仍然有30-40%的“腔面型”乳腺癌患者面臨著內分泌治療耐藥、長期高復發轉移風險的挑戰👃🫴🏻,因此亟需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升這部分患者的療效。
“一旦發生內分泌治療耐藥或復發轉移🌂,腔面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況將受到嚴重影響,5年生存率不足50%,遠低於通常情況下腔面型乳腺癌85-90%的5年生存率”,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余科達教授表示💆♀️,“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學界關註的熱點👩💻,此前🤷🏻,免疫治療已經在三陰性乳腺癌中開展研究且證實了臨床價值👩🦽,但在腔面型乳腺癌研究中很少有免疫治療相關成果🚣🏽♀️🧑🏼🤝🧑🏼。”
據介紹🅾️,傳統觀點認為🗽🧛🏼,“腔面型”乳腺癌是免疫狀態相對較“冷”的腫瘤🧝🏻♂️🫵🏼,對免疫治療療法不敏感🤶🏿,因此很少有針對“腔面型”乳腺癌的免疫治療研究。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腔面型乳腺癌具有不同的免疫狀態異質性𓀜;不僅如此,已經有兩項重要臨床研究證實免疫治療對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的“腔面型”乳腺癌的有效性🫶🏼。因此,深入挖掘驅動“腔面型”乳腺癌免疫異質性的關鍵分子事件,並探索相應的幹預策略,將幫助更多乳腺癌患者從免疫治療中獲益。
發現“腔面型”乳腺癌免疫療效“遇冷”關鍵分子
根據既往研究成果,余科達教授研究團隊基於中國乳腺癌基因組圖譜(CBCGA🌏,351例)隊列,並以既往多個大型腫瘤學研究項目作為驗證隊列開展研究。
項目深入剖析“腔面型”乳腺癌的免疫微環境特征🏄🏻♀️。基於腫瘤的惡性程度和腫瘤細胞生長的活躍度,對其中惡性程度高🧜🏻、腫瘤細胞成長活躍度高的具有潛在“免疫原性”的乳腺癌🪟,開展免疫亞型研究。結果發現,這類“腔面型”乳腺癌主要包含兩個免疫亞組:免疫“熱”型和免疫“冷”型👨🏼🎨。其中😶➖,免疫“熱”型的“腔面型”乳腺癌可以直接嘗試抗PD-1等免疫調節治療療法;但其中免疫“冷”型因為免疫細胞浸潤低、基質細胞浸潤高,目前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免疫治療📕。
值得註意的是🗻,研究團隊發現基因MAP3K1體系突變在“腔面型”乳腺癌的免疫“冷”亞群中富集。該基因突變,是否與“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效果“遇冷”有關👨❤️👨?對此,余科達教授團隊又開展了進一步研究。
酪胺有望讓“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由冷轉熱”
在隨後的體外模型研究中⏭,余科達教授團隊證實了基因MAP3K1突變可降低“腔面型”乳腺癌的“CD8陽性T淋巴細胞”浸潤和激活。就具體機製而言👨🏻🦽➡️,基因MAP3K1突變導致其編碼蛋白喪失了與TAP1/2 mRNAs競爭性結合DDX17(一種RNA結合蛋白)的能力🕵🏽♂️,從而促進了TAP1/2 mRNAs的不穩定性並加速其降解,進而導致腫瘤細胞表面的MHC-I分子表達下調,造成抗原呈遞不足而免疫逃逸。
余科達教授解釋說👩🏿🚒,通俗來講,腫瘤免疫治療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力來殺滅腫瘤細胞👱🏿。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表面有不同的“信號”,就是通常所說的“分子表達”。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會根據不同細胞表面的“信號”差異🛬,識別出腫瘤細胞,進而實施精準殺滅。MHC-I分子就是其中輔助發出“信號”的重要媒介。但是,基因MAP3K1突變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讓MHC-I分子“信號”減弱💂🏿♂️,人體免疫細胞無法通過該“信號”識別出腫瘤細胞,讓“危險分子”逃過了免疫細胞的攻擊🪱,導致免疫治療失⏱🕌,即“免疫逃逸”💑,。
能否找到方法👩🏼🏭,再度增強這個減弱的“信號”,以便讓免疫細胞更好鎖定腫瘤細胞?針對此,余科達教授團隊尋找到了可有效逆轉 MHC-I 分子表達下調的微生物代謝物酪胺,並通過體內外實驗證實了酪胺可以顯著提高MAP3K1突變腫瘤的免疫治療療效。臨床前數據顯示,酪胺可讓免疫“冷”型的“腔面型”乳腺癌對傳統免疫治療的有效率提升1倍左右🧛🏽。
余科達教授表示,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富含酪胺的食物,如豆腐、奶酪等🏊♂️,通過補給這些食物可以有效補充人體內的酪氨酸♏️。可能有助於重塑“腔面型”乳腺癌的免疫微環境狀態,並增加現有抗PD-1等免疫調節治療的敏感性。當然,其具體效果還有賴於後續更廣泛的臨床研究來證實👨👨👦。這項研究為“藥食同源”也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蔡毓文博士🧑🏽💼、劉翠翠博士、劉燚銘博士,鄭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張彥武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余科達教授為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83656